清晨,一片空旷的原野,略带寒气的地面薄雾轻拢。即将破晓,天色渐渐由蓝转白,景致清晰起来,目力所及,原野尽头是葱茏的森林,旁边还有一条小河。 东方由白转红,太阳就要从地面跃起了,仿佛只是一瞬间,一条金光冲出了地面,染红天际,但天边的一团乌云又立即将它挡了回去。在云层的狭缝中穿行,阳光时而探出金色的触角,时而收敛,大地上因而有了斑驳的光影,而云团已然染上红晕。 一番较量之后,太阳终于冲破云团探了出来,林木、原野 、河流都有了新生命,整个大地光辉一片。 阳光普照,薄雾消散,新的一天开始了,河水载着金色的阳光,伴着小鸟的鸣唱,奔向远方。 上面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好友易卜生的诗剧《皮尔·金特》创作的“皮尔·金特组曲”中的第一首——《晨曲》所描绘的场景,金特漂泊到摩纳哥时回想起了家乡的早晨,遂写下这些音符。如果你觉得它不够美,那只能怪我的文字太贫乏。 音乐一开始,清亮孤单的长笛就带来了天色见亮时的清冷气息,而小提琴低低的颤音仿佛薄雾在地面扰动,时而浮现的双簧管给发白的天边抹上了一丝温暖。 突然增大音量提高音高的小提琴拉出回旋音,金色的阳光一泻而下。 其后大提琴低沉的声音遮盖了其他音色,乌云挡住了喷薄的太阳。 在大提琴浑厚的低音之上,双簧管温暖的颜色和小提琴金色的嗓音纠缠在一起,阳光时隐时现,光影交错。 而当长笛、双簧管、单簧管、巴松管、英国管一起拼出各种颜色的合声的时候,太阳洒下光辉,旷野一览无余,乐曲的张力趋于平和, 末尾,提琴的轻微波动,加上长笛的短暂连接音,河流淡出视线。 整幅图景终止于管弦乐合奏的E音,天光大亮。 格里格仿佛画家一般,用旋律勾勒出线条,用合声和配器填满色彩,呈现给我们一副随时间变动的风景画。这其中,重要的颜料就是每种乐器的音色。 仔细分辨,每个乐器发出的乐音都不是单个音高,否则,它们的声音就会扁平得好像拿起电话听见的滴滴声,钢琴和铜管也就没有分别了。 用小提琴拉出一个音符的时候,因为弦的振动叠加,会同时发出若干个高于预期频率的波,好像图上画的这样,声强最大的这个频率就是我们平常唱的哆来咪,实际上是振动中的基音,而在它频率的整数倍频率上,一般会出现多个泛音,泛音的声音强度迅速衰减,未经训练的耳朵经常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。 不同乐器的发音原理不同,共鸣腔结构不同,形成了不同的泛音结构。好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声的频谱确定人的身份一样,这样一张频谱图,就成了各种乐器的身份证, 比如说,小提琴、大提琴这样的弦乐器,泛音的衰减很快,波形是在基音之后每一级泛音迅速减弱,把每个波峰的顶点连起来看是一个比较陡的坡;而双簧管、英国管这样的木管乐器,泛音衰减的很慢,把波的顶点连起来看,从基音的陡坡下来后就是很平缓的小坡了;打击乐中的三角铁、铃鼓的低频泛音微弱而高频泛音特别突出。 所有这些频谱经过我们精妙的耳朵,传到饱尝各类感觉的脑子里,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,不需要看频谱仪分析的结果,不需要在脑子里存储频谱图数据库,单是听一听,我们就能分辨出哪个是钢琴,哪个是人声。而且,我们还能听出每个声音的色彩。 泛音衰减快的乐器,听上去给人感觉柔和,声音的穿透力强;而木管乐器这样衰减慢的乐器,音色显得坚硬而有金属质地;高频突出的打击乐常常让人觉得金光四射;中频泛音影响着音乐的清晰度;低频泛音让人感到浑厚和空间感……每一种流传下来的乐器,都是用人耳选择的,不同频率泛音完美组合的进化杰作。 所以你看,决定一个音是什么的,是它的振动频率,但,决定它是什么颜色,够不够美,是哪种美的,却是看不见、摸不着、听不清楚的泛音。最近时常在想,决定一个人活得有没有美感的,大概也不是那些在一生中时常能被回忆起的大事件? 扯得远了,还是回来说我们的音色吧。 不单是每种乐器泛音频谱不同,甚至于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泛音特征。有人做过测试,提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做出来的小提琴拉响后,能排列出15个泛音倍频,它们整齐地逐步下降,而且在人耳最敏感的第8、第9泛音处略有突出,而人耳认为是噪音的超高频衰减的特别快,几乎听不到,所以音色很纯净。 不单是每个乐器有自己的特征谱,甚至一件乐器,在它不同的年龄段,频谱还会有变化,就像刚买来的新琴总有些泛音出不来,用过一段时间后,好像久不唱歌的人把嗓子打开了一样,音色开始渐渐变得柔和。所以,琴不像其他商品,它总是希望你来摸摸,才会越变越漂亮。 好吧,我承认,就算你给我一把斯特拉迪瓦里(Antonio Strapari)小提琴,一本《梁祝》的谱子,经我手拉出来的,只能是后现代派的“木匠协奏曲”。 演奏者的手法往往是决定一首乐曲音色的关键因素。所以,当年我学吉他的时候,每天练琴前热身的第一步就是——磨爪子,经常是一磨十几分钟,又有事不能练琴了,就这样荒废掉了。磨好了爪子,只是保证音色的第一步,拨弦的时候,爪子放在琴弦上的位置,爪子拨动时指甲的不同位置会造成完全不同的色彩,有时空旷,有时柔软,有时,那就是噪音。还有一些技巧,比如揉弦,会使音色更有感染力,适合抒情的段落。记得老师说过,好的吉他音色,不是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,那是琵琶的理想音色,而应该是——汤圆,内心很坚定,但外表要柔和。当然,如果不磨爪子,弹出来的就成了钢丝球。 这些手法造成的音色变化,如果深究,总是能找出一些振动变化的依据,但为什么有些让我们觉得曼妙,有些却难以忍受,听者不需要知道这其中的曲折原因,就能凭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判断。 所以,不要纸上谈兵啦,我们去听音乐吧。